看得懂學得會的望診神技手診面診用眼睛診斷各種疾病
“望聞問切四字,誠為醫之綱領”
望診是常見的中醫診療手法。中醫運用視覺,對病人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形、態等進行有目的的觀察,診斷疾病的方法。然而,在臨床上,望診同聞診、問診、切診相結合,才能全面系統地了解病情,并對疾病作出正確的判斷。
望 診 理 論 根 據:
觀察病人形體、面色、舌體、舌苔,根據形色變化確定病位、病性,稱為望診。
望診是根據臟腑、經絡等理論診察疾病的方法。人體外部和五臟六腑關系密切,若臟腑功能活動有變化,必然反映于人體外部的神、色、形、態等各方面。五臟六腑和體表由十二經脈貫通在一起,又分別和全身的筋、骨、皮、肉、脈(五體)相配:肺主皮毛,肝主筋,脾主肌肉,心主血脈,腎主骨。五官亦與五臟相關:鼻為肺之竅,目為肝之竅,口為脾之竅,舌為心之竅,耳為腎之竅。觀察體表和五官形態功能的變化征象,可推斷內臟的變化。同時還可反映全身精氣的盈虧。精、氣、神的變化主要表現在頭部和雙目,兼反映于全身形態、語言氣息、面部色澤乃至脈象、舌象等方面。精充、氣足、神旺,是健康的征象;精虧、氣虛、神耗,是疾病的表現和原因。因此,望診不僅可診察內臟病變,還可了解人體精、氣、神的動態變化情況。
望診分類:
望診的內容主要包括:觀察人的神、色、形、態、舌象、絡脈、皮膚、五官九竅等情況,以及排泄物、分泌物、分泌物的形、色、質量等。現將望診分為整體望診、局部望診、望舌、望排出物、望小兒指紋等五項敘述。舌診和面部色診雖屬頭面五官,但因舌象、面色反映內臟病變較為準確。實用價值較高。因而形成了面色診、舌診兩項中醫獨特的傳統診法。
望診的重點在望神、望面色和舌診。因面、舌的各種表現,可在相當程度上反映出臟腑功能變化,而全身神氣的存、失又是生死吉兇的重要指征。在臨床上,掌握望神、望色和望舌,并結合形態、頭面五官、皮膚等望診方法,可對臟腑病變的診察提供有價值的診斷資料。
望診神技實戰班課程重點:
本次望診神技實戰班,我們特邀業內兩位重量級專家為大家親情分享!
實戰+臨床,速度+精準
讓你輕松學會,熟練應用于臨床,準確病癥,直搗病因,一擊擊破各種常見病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