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教育課程體系
隨著科學教育方式的普及,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家長認可機器人教育,也會有越來越多的孩子接受到這種新型的科學教育方式。格物斯坦小坦克來說說接受機器人教育可以享受到哪些好處。
自我認知,通過問答的方式破冰溝通,引導學生探索自我、認識自我。引發學生對自我,對環境,對目標和實現途徑的思考。發現自我就會開始思考,懂得環境,就會幫助社會。情境引入,給學生提供真實生活情景,引導學生快速進入主題。捕捉他們的想象力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自主確定研究的項目。
探索構建,由教師啟發引導學生先去構思設計,然后讓學生自己動手搭建。培養學生的設計和搭建思路,探索過程中教師可適當提示,使建構過程沿著目標方向發展。反思改進,教師引導學生對自己搭建模型的整個構建思路、建構方法,作品創意等方面進行思考并改進。達到對研究項目比較全面、正確的理解。
延續創新,學生經過反思改進之后,他們可能會迸發出很多新的想法,教師引導學生去探索新的可能性,舉一反三和觸類旁通,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遷移能力和創造力。分享評價,學生完成了滿意的作品后,在和別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及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時,提升了自我表達能力和自信心。而家長也可以在此環節實現和孩子的相互交流,從而對孩子的學習做出評價。
更好地發揮孩子們的個性,讓孩子們自由地去搭建、編程,創造的機器人是機器人教育的核心。孩子們通過創造機器人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自由創作,從而散發出自己的獨特魅力。
做中學,玩中學,讓孩子輕松學習,其實孩子是天生的學習者,但是隨著升學壓力、競爭激烈及家長們的咄咄逼人,孩子們的學習的興趣和態度上有了變化。機器人教育提倡做中玩玩中學,搭建創造機器人能夠充分發揮目前很多孩子所欠缺的動手能力、編程能力和思考能力,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就收獲很多。
培養孩子們的團隊協作能力國際、國內有很多關于機器人的競賽,當孩子們學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和同學一起組隊參加各種和機器人有關的賽事,學會與隊友溝通、團結合作,團隊協作能力是孩子未來走向工作崗位所必須具備的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
讓孩子更容易掌握其他所學的學科知識,機器人搭建過程中,孩子們需要運用物理結構、生物知識及機械等各種知識;在對機器人進行編程的時候需要運用到數學知識,對于機器人所發出的行為進行合理的預判斷,并運用數值進行實現。孩子們在玩轉機器人的過程中會特別愿意去學習這些理論知識,通過興趣學習,孩子們也能夠更加容易地理解老師在課堂上講解的其它學科知識。
讓孩子在創造中體會自我成就感。其實,創造機器人并不是件簡單的事情,孩子們需要反復實踐,在一次次的失敗中慢慢成功,隨著成功的次數越來越多,孩子們的抗挫折力、毅力、自信心也會得到極大的鍛煉。從小培養的這種自信,對孩子們的人生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實際上接受機器人教育的好處遠遠不止這些,出生在這個時代的孩子是幸福的,他們豐衣足食、不愁吃穿,從小也接受了不錯的知識教育。然而這也造成了孩子的一部分依賴性,在獨立動手能力方面顯得不足。
在機器人教學的過程中,我們用不“幫”來地調動孩子的動手動腦能力。研究表明:喜愛動手的孩子在群體中會顯得格外聰明。因為在動手過程中,孩子首先要細心觀察對象的構成,不經意間就培養了觀察力,而對事物構造的思考也會促進他們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形成。而且多動手還可以促使思維意識、大腦指令和肌肉活動的協調統一得到鍛煉。機器人教育是以孩子為中心的,充分尊重孩子們學習主體的身份,老師的職責就是更好地引導學生們變被動學習為主動,讓孩子們自由地去搭建、編程,創造專屬的機器人。
機器人教育和其他類型教育的不同就在于,它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也拒絕模仿。孩子的想象力是沒有邊界的,同樣的一套材料在不同孩子手中會創造出不同的成果。機器人教育充分發揮了學生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并且尤其注重對于孩子創新思維的培養。所以機器人教育是無從“幫”起的,不“幫”反而對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更加有利。
創造機器人的過程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可能比結果還重要。獨立完成一個機器人,對孩子來說一段十分有益的成長經歷。機器人搭建過程中,孩子們需要運用所學到的各類學科知識,去解決遇到的種種實際問題。如果在啟發下得出結果,它將變成自身經驗的一部分,那是孩子自己的。這種感覺經驗是不可替代的,所以不“幫”才是機器人教育正確的姿勢。而當克服了這些困難完成機器人后,孩子就會因此獲得非同尋常的成就感,自信心也會得到很大的提升。
機器人教育完全以孩子為中心,把組裝、創造機器人的樂趣結合在教育學習中,讓孩子有了自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而主動學習的能力正是成為未來人才的關鍵所在。從機器人教育到stem教育再到創客教育,這是一條培養未來創新人才螺旋式上升的軌跡。讓孩子們可以循序漸進、無縫連接地逐步升級學習。我們不“幫”你做機器人,給孩子以無限的創造空間。